地址:中国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小洪山邮编:430071电话:027-87197149电子邮件:wrasp2016@163.com
鄂ICP备19017805号-1 2019 武汉科学普及研究会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:京伦科技
刘小宁,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,研究方向是废水中养分回收及其安全农用、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特性、毒理效应及其控制。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、环境科学博士学位,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。目前已在废水磷回收和农用、微塑料污染与毒理效应等研究领域发表论文50余篇,开设本科生课程《工程化学》、《水环境学》、《水生态学》,研究生课程《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》。 演讲题目:生命元素磷与人体健康 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,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,也是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,稍次于钙排列为第六位。关于磷与
刘汉生,地质学硕士,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、武汉科学家科普团成员,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宣传报道优秀个人、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先进个人、湖北省地质局杰出青年、江汉区优秀科技工作者。主要从事地学科普工作,宣传湖北地质成果,弘扬地质文化精神。发表研究论文7篇,其中SCI 1篇;创作科普动画《湖北有宝·只此青绿》,被科技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;参与出版科普图书2部,其中《漫游矿物世界》被评为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和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,获中国地质学会科普产品奖;开展“地质+工程”“地质+农业”“古生物+解剖学”等跨界直播活动,其中“古今生物,一探究竟”在全国科普日官网点击率达12万人次
夏菡,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(青年),中国科学院中非中心微生物分中心副主任。兼任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、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(ICTV)专家委员、武汉科学普及研究会副理事长等; 《BMC Infect Dis》、《Virology Journal》、《Zoonoses》、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》和《中国热带医学》期刊编委;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,2013-201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(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)从事博士后研究,是首位获中美两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(BSL-4)准入资质的学者。长期从事虫媒病毒
周雯,博士,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,硕士生导师,武汉科学家科普团成员。 研究方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、水生植物的适应性进化。主要围绕长江中下游及青藏高原的河流、湖泊等内陆湿地开展湿地物种的多样性格局、群落构建机制研究,探究水生植物-土壤/水体-微生物的相互作用。 讲座题目:水生植物的生存智慧 主要内容: 什么是水生植物? 为什么水生植物不会被“淹死”? 水生植物有什么“小机关”能在水中活得更好?
张先锋,博士,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研究生导师,武汉科学家科普团团长,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前馆长。 1983年至今,从事珍稀动物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学、博物馆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传播研究。 获奖情况:第六届“地球奖”(2002年)、武汉市“环保大使”称号(2006~10年)、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(2008年,排名第二)、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(2017年)、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(科普类,2018年,排名第一)等。出版科普著作10余部(发行超过100